通常而言,文化的演進是漫長的,是漸漸融入人們生活的,正如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。而在過去的一年裡,人們對文化的理解,包括與文化有關的活動,還是出現了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變化。其中令人感觸最深的,莫過於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。
  一年之內,身為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,曾三次“親近”儒家,他不光在講話中時常引用古代詩詞,在闡述治國理政的道路時,也常強調對歷史經驗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運用。這不僅引發了人們的共鳴,也在社會上掀起了關註傳統文化的熱潮。中小學課本中的古文篇目更多了,“中國成語大會”等節目更受追捧了,甚至不少家長翻閱起了從前遺忘在角落裡的傳統文化經典,就是為了給孩子起個頗具“古風”且意味深長的名字。
  從這些現象中,多少能讀出些古為今用的意味,關註傳統文化的熱潮,與當前的社會生活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現在很多人都在感慨,生活中的問題似乎越來越多了:子女對父母的感情淡了,鄰裡之間的矛盾多了,人與人交往也互不信任了,就連最簡單的道路秩序也在行人和司機的相互謾罵中變得一團糟……此時,回到傳統文化中不難找到一些濟世良方。尤其那些傳承幾千年的經典,可以說積累了無數先人的智慧,包含著許多處理人與人、人與社會關係的道理,無疑是筆寶貴的財富。對於常被人說起的世風日下、人心不古,那“民德歸厚”的妙方不就是“慎終追遠”嗎?
  更何況,這些和血脈一樣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,也最符合中國人的特質,現代人不僅能接受其中的道理,也能從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鳴。包括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,很多都來自於家庭,一代一代人就這樣耳濡目染著,把很多極具中國特色的道理融入內心。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現代問題的方法,像極了一個遇到困難的年輕人,去請教家中閱歷豐富且溫和慈愛的長輩,因為對我們的情況最瞭解,才能給出更有針對性也更為有效的解答。現在我們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其中很多內容正是源於傳統文化。在傳統文化的涵養下,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更能深入人心。
  越是關註傳統文化,越感博大精深,也越能從中生髮自信。比如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比如“物必先腐而後蟲生”,再比如“法令行則國治,法令弛則國亂”,這些道理古人早已闡述得清清楚楚,我們只需要懷著“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”的態度,去探索,去發掘,傳統文化就不僅僅是我們化解社會矛盾的工具,還將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,使我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避免精神無所歸依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回歸“傳統”反而成為時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c71ucls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